“那是我小時候,常常坐在父親肩頭,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,父親是那拉車的牛......”每當耳邊響起《父親》的旋律,心情常常不能自已,心里充滿著對父親的懷念和歉疚。
我出生在沂蒙山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,家庭貧寒,有兄弟兩個,父親是一名煤礦工人,從小的記憶里就是一年都見不得父親幾次面,父親樸實、憨厚、善良,為了家庭、為了一份對企業的責任,常年在外工作,只有農忙的時候才能見到幾次。小時候他給我的記憶是樸素、高大、擔當,對待工作任勞任怨,對待家人關懷備至,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就對煤礦事業充滿著憧憬和敬重。
后來我隨父親來到了礦區上學,大學畢業后依然選擇了留在煤礦,沿著父親近40年的足跡,繼續發光發熱,建功立業。我發誓一定要牢記父親的諄諄教導,從基層做起,踏踏實實工作,本本分分做人,把青春年華奉獻給無限熱愛的煤炭事業。
父親一生都保持著省吃儉用、勤儉節約的好習慣,他剛到煤礦的時候,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,他省吃儉用,節衣減食,很少能見到父親穿上新衣服,衣服掉色了、破損了,他找人補了幾個補丁,還是舍不買新的衣服,那時經常聽到老礦工給他開玩笑:“老顏,又去買豬心去了”,他總是憨憨地一笑,其實哪有什么豬心呀,那就是父親“最愛吃”的咸菜疙瘩。
我參加工作后不久,父親就從崗位上退休了,我從基層崗位慢慢成長為一名管理崗位,工資收入越來越寬裕,生活條件也慢慢地變好,但父親節儉的優良傳統一直沒有丟。長期從事井下高負荷勞動,加上惡劣工作環境和營養不良,父親的身體健康已經嚴重透支,但他仍然把退休金節省下來,舍不得吃舍不得花,幫襯幫襯這個、補貼補貼那個,心里牽掛的都是別人,唯獨沒有自己。
因工作原因,2011年2月我接到省外開發的調令,遠離家鄉,遠離父母,來到了“天無三日晴、地無三尺平,出門靠走,通話靠吼”的云貴高原,臨走時我懷著對父母的牽掛和不舍,暗自流淚。來到貴州工作后,距離家鄉有兩千多公里,單位規定兩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探親,不能經?;丶冶M孝。201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,母親在一次車禍中去世,只留下父親孤單一人,后來他身體越來越不好,連生活都不能自理,我非常揪心和牽掛,因工作原因不能時常圍繞著父親身旁端茶倒水伺候盡孝,唯一慶幸的是我的哥哥在家伺候著老人。每當回家探親返回時,老父親總是緊緊握著我的手說:“家里有你哥哥呢,沒事的,你上班去吧,要好好干工作,不要掛著我!”臨別時,我只能扭過頭悄悄地擦拭著濕潤的眼眶。
2020年,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阻斷了我回家探親的機會,加上工作比較忙碌,回家的時間就更少了,老人家不能走路需要人攙扶,連話也說不清楚了,想我的時候只能對著我哥哥伸出兩個手指頭,哥哥知道老人家是想我了,于是就悄悄地給我打電話,遠在千里之外的我,經常忍不住在被窩里流淚。
2023年12月30日,正值新冠病毒肆虐,全民正在全面加強新冠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,哥哥急促的打來電話,他在電話哭泣地對我說:“老父親去世了,趕緊回來吧!”,突如其來的噩耗打破了我平靜的心,我猶如晴天霹靂,再也忍不住放聲痛哭:“我還沒來得及盡孝,連老父親的最后一面都沒見到呢”,這是我一生的虧欠,是我永遠的痛。
有時候我在反思自己,遠離家鄉出來為了啥,無法對老人盡孝,無法對孩子教育,無法對家庭照顧,我曾經迷茫過,后來我從悲傷的情緒中整理思緒,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,遠離家鄉,省外創業,這是我的責任,也是我的使命,是一名礦二代艱巨的使命。我一定會把握機會,好好工作,責任擔當,認真履職,傳承老一輩礦工精神,干干凈凈干事,堂堂正正做人,我將珍惜當下,竭盡全力,盡我所能,干好工作,經營好家庭,讓家庭幸福美滿,以報答父親的深恩。
愿老人家安息,愿所有礦工健康平安!